坚持“两个至上” 让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四) ——全力以赴开展地震应急现场和科学考察工作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21-06-24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

    编者按:5月21日夜、22日凌晨,云南漾濞、青海玛多相继发生6.4级、7.4级地震,地震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顽强拼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高效开展地震现场和科学考察工作。

越是艰难越向前

逆行足迹书写地震人的忠诚与担当

——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地震应急现场工作

    从地震速报发出,到开赴地震现场,中国地震局立即响应,快速就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高效铺开地震现场工作、为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

    勇担使命,向震而行,局党组带头做表率。震情就是命令,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第一时间赶到局应急指挥大厅调度,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王昆、倪岳伟、陈小军参加。阴朝民同志、倪岳伟同志分别率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当夜分赴云南、青海地震现场,指导协助地方政府抗震救灾。王昆同志自5月29日起赴青海地震现场,连续工作14天,指导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等工作。

    星夜兼程,连续作战,拼搏在地震应急现场。震后,24小时待命的应急人员立即进入作战状态,自动产出趋势研判意见、快速评估灾情、视频开展趋势会商,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密集连线省局,研判流动观测、烈度评定、编目预报等需求,启动系统力量联动支援。云南局、青海局立即出队,赶赴震中,四川局、台网中心、震防中心、一测中心、二测中心、工力所、广东局、福建局、地球所、湖北局、甘肃局等单位星夜出发,奔赴地震现场。震后30分钟,省局现场队员出发,4小时,灾评人员开始现场分组作业,5小时,第一支流动观测队伍携装备抵达,14小时,第一支外省支援队伍开始协同作业,70小时,漾濞地震烈度图凌晨绘制完毕,上午发布;96小时,完成全部21台测震台站架设组网观测,持续开展震情跟踪监测和滚动会商。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地震系统260余位专家和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开展指挥协调、流动监测、灾害评估、会商研判、新闻报道等各项任务,灾评组昼夜不休,近百位灾评人员分别在两个灾区,一边冒着酷暑,行走在坎坷山路,另一边克服严重高原反应,顶风冒雪,在余震不断的恶劣环境中,白天,现场调查房屋设施损坏情况,夜晚,不眠不休汇总数据、内业制图。流动观测人员通过艰苦地仪器布设、加密组网,漾濞、玛多震区监测能力提升到0.8级和1.5级,18名预报专家、22位编目人员,分别在云南、青海现场开展自动编目、校核、分析处理余震信息,截至6月9日,共处理玛多地震余震5706次,漾濞地震余震5057次,有力支撑了震后趋势跟踪研判。

    牢记职责,高效服务,不负党和人民嘱托。监测司组织一测中心、湖北局、甘肃局、二测中心等单位80余名专家携带100余套设备,迅速有序前往震区开展重力、地磁、GNSS加密流动观测。将在云南震区、青海震区、川滇1号危险区、甘青川危险区,完成25个GNSS连续站、128点次流动GNSS、107点次地磁、640点次重力观测任务,加密观测覆盖面积达170余万平方公里。各地汇集而来的流动监测队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快速抵达震区,分别成立临时党支部,迅速开展应急流动加密观测,特别是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震区,应急流动监测队员,克服恶劣高原环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初心使命,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截至6月9日,已完成25个临时GNSS连续站(占计划量100%)、79个流动GNSS站架设任务(占计划量62%),29点次地磁观测任务(占计划量27%)、202点次重力观测任务(占计划量32%)。按照边观测、边解算、边应用原则,已产出漾濞震区多期重力场变化图、玛多地震同震位移场等地震应急产品,有力地支撑震情跟踪研判工作。

    以人为本,专业支撑,有力支持抗震救灾。震防司组织云南局、青海局、四川局、工力所、震防中心等单位54人赴震区开展地震烈度评定、灾害调查与评估等工作。科技司派出地质所、预测所、工力所、地球所等单位55名专家分赴云南漾濞震区和青海玛多震区,开展发震断层野外调查、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调查、地下介质探测等工作,研究地震发震构造、地震孕育环境和成灾机理,辅助开展烈度评定和灾害调查评估。

    在云南震区,现场工作队员们克服余震不断、风雨天气等不利因素,实地调查7县市53个乡镇218个居民点,累计行程1.5万余公里,5日25日,经报请应急管理部同意,由云南省地震局正式发布了云南漾濞6.4级地震烈度图。在青海震区,现场工作队员克服高寒缺氧和雨雪风暴等恶劣气候影响,在青海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展开了实地调查5.3万平方公里,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28日由应急管理部正式向社会发布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图,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党旗飘扬,党性在心。此次云南、青海抗震救灾行动中,在应急管理部党委、中国地震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地震现场分别成了临时党支部,实现了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是顽强战士,地震人的党性在实战中锤炼成长,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在抗震救灾一线开花结果。

求真务实,用科技支撑践行初心使命

——各单位集结精干力量全力做好科考工作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依据地震科考工作预案,迅速组织预测所、地质所等地震系统有关单位会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青藏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制定科考方案,成立科考指挥部和工作组,选派70余位多学科专家赶赴地震现场,全面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因区域构造背景极其复杂,两次地震科考聚焦的主要任务是发震构造调查、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调查、深部构造环境探察、地球化学异常变化分析等。

    发震构造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组深入探查发震断裂,分析地震序列,研判地震趋势,预测所和地质所团队在玛多7.4级地震震中以东、北开展地表破裂带追踪调查。在震中北侧发现地裂隙、沙土液化等地表变形带,在黄河东岸发现规模较大的岸坡失稳。经过连续三天震中东部的调查,发现三个1km左右较短的地表破裂带和大量砂土液化现象,确认和验证了主震东侧确实有地表破裂,并与主震西侧有差异。其间,青海局配合承担部分科学考察任务,发现大型地表破裂带,这一发现被及时应用到了烈度评定工作中,为评定宏观震中位置以及10度和9度区的位置和宽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调查。工力所牵头组建调查组,开展震后科学考察,负责两地地震的“强地面运动与工程震害机理”调查工作,并联合了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先后增派十余人次开展现场科考工作,对震区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给出地面运动峰值参数分布图和地震烈度分布图,完成主震的地震动场构建;调查了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和工程震害,分析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分析震害破坏机理,服务韧性城乡建设,为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支撑。

    “亚失稳”观测回溯。震后第一时间,地质所迅速派队员前往漾濞6.4级地震震区采集形变观测数据,多名专家联系云南大理台获取相关数据,经理论模拟和仔细研判,数值模拟实验基本重现地层破裂加速过程,为还原地震成核过程、识别临震活动异常迈出重要一步。

    深部构造环境探察。地球所牵头组建玛多地震科考团队,地质所、湖北局派员参加,探测震源区深部三维精细结构,为深入分析玛多地震深部孕育环境特征提供基础支撑。地震自动编目系统研发团队,分别到青海局和云南局安装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原型系统,为提高地震序列分析效率和地震目录完整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目前已更新漾濞6.4级地震和玛多7.4级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结果12次,相关结果共享给预测所、地质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系统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

    地球化学异常变化分析。预测所第一时间投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和烈度评定工作。派出流体地球化学调查组前往玛多震中附近黄河乡进行地震流体地球化学考察,发现北西向地震裂缝分布在黄河岸边,在地震裂缝控制下地表出现喷砂冒水现象。其间,建议将地震科考工作预案作为这两次地震科考的成果之一,及时完善地震科考“自启动”机制。

    同时,一测中心和湖北局派出GNSS科考队,精确测定了玛多震中200 km范围的同震变形场,并观测到最大超过1米的同震变形,为地震破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遥感分队经地表破裂考察,利用无人机,获取了大量的地表破裂数据等第一手资料,观察到沙土液化和左旋位错标志等现象,为后续的深入研究采集了珍贵的资料。云南局与地质所、地球所、预测所等专家一起投入震后地震科学考察工作。其间,开展大容量气枪加密实验,进行故障设备维护,并布设73个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以实际行动高效保障了此次地震科学考察工作。

    截至目前,本次科考工作在地表裂缝调查、地震流动观测、主动源观测、灾害调查、形变数据观测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成果,并产出大量地震应急、科技支撑产品,为《云南漾濞6.4级地震烈度图》、《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图》的快速发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地震应急处置、服务当地政府抗震救灾和震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强大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