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辰同志在2008年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
logo

刘玉辰同志在2008年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 发布人:监测预报中心信息网络部
  • 发布日期:2008-12-11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ljj

 

加强地震标准化建设

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
——2008年全国地标委年会工作报告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2008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由于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再加上举办奥运会、残奥会,所以本届年会直到今天才召开。下面我向各位委员和专家简单通报一下汶川大地震有关情况以及一年来地震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进展,并就下一阶段地震标准化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供会议讨论。

一、汶川地震有关情况介绍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级,最大烈度达XI度,截至目前,共发生余震3万多次,4级以上余震就达280余次。地震造成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前方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紧急调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精心部署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及时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此次地震,是对地震系统各层面工作的一次实际大检验,地震发生后,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第一时间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完成了各项应急处置任务,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工作,经受了多次重大考验。主要完成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震情灾情收集确定,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震后我局很快完成了地震准确定位,并迅速收集上报震情灾情,同时启动应急预案Ⅰ级响应,成立了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应急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按照统一部署,会同科技、国土等部门组成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地震监测组,牵头负责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任务,参与了抢险救灾组、宣传组、水利组和恢复重建组的工作。二是紧急投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全力抢救埋压人员。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与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立即派出210人的队伍,于当晚飞赴四川灾区,随后全国19支省级地震救援队共计4000余人也紧急开赴灾区展开救援行动。这些专业救援队承担了施救难度最大、危险程度最高地区的人员搜救任务,共营救出371名幸存者。三是全力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和趋势判定工作。震后,中国地震局在震区及周边增设了100余台套观测设备,开展现场加密观测。同时,组织了74个工作组开展前兆加密观测。每天提供余震趋势判定意见,为灾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防范措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四是科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系统组织了近1000人的现场应急工作队,会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四川、甘肃、陕西等6个省份的244个受灾县(区、市)进行损失评估调查。累计行程80余万公里,调查范围达50万平方公里,完成了4150个调查点、2240多个抽样点的震害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五是加强科普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汶川地震后,及时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紧急向灾区发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手册和音像制品,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报刊等媒体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六是认真落实灾区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了协调工作组和专家组,负责过渡安置房建设用地安全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要求,还专门组建机构指导和协助灾区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灾区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七是及时开展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会同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组建工作,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地震局。专家委员会各组先后赶赴灾区开展前期收集、核实、汇总资料等基础工作。同时,我局积极与建设、水利、交通、铁道、电力、石油、电信等部门沟通与协调,开展了工程震害调查和震害经验总结。

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长久和深远的。地震造成了惨重生命财产损失,既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的现实,也凸显了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汶川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半年,但是各行各业对汶川地震的反思还在不断深入。中国地震局正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反思。汶川大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验,也必将对地震标准化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过去一年来地震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进展

今年3月,在京召开了全国地震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陈建民局长在2008年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提到了扎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和标准建设,指出要贯彻落实国家标准战略,加大地震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强地震标准化基础研究和标准体系研究,加快制定急需的技术标准,努力推进地震标准化、计量管理工作。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方针,一年来地标委积极推进地震标准化各项工作:

——完善了标准化工作的工作思路。地标委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位委员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需要,提出了通过制定并实施地震标准,促进地震行业技术系统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防震减灾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震灾应急响应能力和地震现场工作水平的工作思路,实现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发展目标。

——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震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第四季度算起,一年来处于制定工作各阶段的标准数量达52项,这些项目涵盖基础标准8项)、地震监测预报(27项)、震害防御(2项)和应急救援(15项)各领域。一是在基础标准领域开展了地震烈度标准、术语标准、数据代码以及体系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共包括4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其中《防震减灾术语  1部分:基本术语》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和《地震公共信息发布》也已完成报批。中国地震局先后发布了《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和《地震观测量和单位》等4项行业标准。二是在监测预报领域开展了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和台站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共有27项行业标准处于起草工作之中。已经分2批次发布了12项行业标准,包括《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以及《弱磁感应强度测量仪器检定规程》等。《地震地电观测方法》5项系列标准已经通过地标委专家审查组的审查,目前正在准备报批。三是在震害防御领域启动了国家标准《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以及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方法标准的修订工作,开展了强震动观测系统建设定额标准和技术标准研究的前期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后,按照国务院抗震减灾总指挥部的部署,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局组织精干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地震现场调查资料,对受灾范围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重新进行修改计算,提出了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于611日发布实施。四是在应急救援领域开展了应急指挥和地震现场工作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共有15项国家标准处于起草工作之中。其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目前还有《地震现场信息共享技术要求》、《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等7项国家标准在制定之中,《地震现场工作  3部分:调查规范》和《地震现场工作  4部分:直接灾害损失评估》2项国家标准在修订之中。自2006年起,我局配合国标委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展了社会应急避险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先后启动了《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地震避险规范》、《医院地震避险服务》、《中小学校地震避险规范》、《社区地震避险服务》和《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的制定项目,这5项应急避险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深度切合当前社会防灾避险的需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地震现场工作标准发挥显著效益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多数地震现场工作标准仅仅处于征求意见或者送审稿阶段,但是这些标准草案,在震后的应急救援、现场评估和灾情调查工作中,就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和破坏等级划分标准,虽然文本草案尚未最后定稿,但其技术内容就已经全部用于指导并规范相关领域的现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此外,修订后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国家标准草案,由于完善了地震烈度评定指标,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震烈度评定方法,为本次地震现场大范围、多队伍开展快速评定烈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技术标准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地震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地震标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目前正在实施的地震标准研究项目有9个,其中包括“数字化地震前兆地壳形变观测方法标准研究”和“中国地震烈度标准研究”2个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宏观震害等级标准研究”和“地下流体观测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等7个地震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除新近批准的1个项目外,其他8个项目已经启动并且进展顺利,一些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实施的管理上,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督促有关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明确并落实项目任务分解、人员安排、进度计划以及制度和保障措施等,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标准制定和成果推广创造有利条件。这些研究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地震标准质量的提高,极大地推进地震标准化工作向前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地震标准化工作

虽然,地震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基础差,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保障条件极其困难,但是地震标准化工作进展迅速,目前,现行地震国家标准共17项,行业标准共43项,基本涉及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各方面,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这得益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在座各位委员和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对多震灾的国情,尤其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我们的标准化建设与防震减灾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探索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地震标准化体系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因此,地震标准化工作一定要按照行业发展总体要求,围绕国家要求贯彻落实,围绕行业重点工作,围绕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扎实推进。下面,我就2009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地震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展宣传渠道,进一步提高地震系统标准意识

标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须不断加强宣传,提高全系统的标准意识。在汶川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一些公文、新闻稿,甚至编写的科普材料中,不遵循标准,随意创造基本名词术语的现象屡屡存在,影响了相关文字材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给公众造成了困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宣传力度,推进地震标准化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即由业务过程提出标准需求,通过制定并实施标准又促进业务发展的状态。2009年,我们将把标准宣传和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除了通过举办培训班,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外,还要办好《地震标准化》杂志,在局机关设置专门的标准化宣传橱窗,进一步提高地震系统的标准意识,促进标准成为管理和各项业务过程的重要支撑手段。

(二)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加快地震标准制修订步伐

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和教训来看,就现场工作而言,一些现场工作程序、灾情评估方法、建(构)筑物破坏的统计方法、文物损失及修补资金评价等具体技术环节的标准缺乏,给应急救援造成了不小阻碍。再比如,国家救援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对救援队伍的装备、人员配备、训练要求以及实施救助过程等方面建立标准,造成了部分队伍施救能力偏低。再从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害防御领域着眼,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缺失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将更为严重。目前,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现行地震标准共60项,在新修订的《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中,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需要,分析汇总的地震标准系统总体框架大约需要240项标准,这两者相比,其缺口可见一斑。

因此,完善地震标准系统依然是当前地震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2009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地震标准制修订工作将紧密结合汶川地震的总结与反思,围绕防震减灾中心工作,深刻分析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优先解决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近期,要继续做好地震现场工作标准和社会应急避险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和标准文本的质量。

(三)集中优势力量,扎实开展地震标准基础研究

近几年,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等支持的标准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地震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制修订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相关标准文本的质量和适应性,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今年7月,中国地震局印发《关于加强地震科技工作中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通知》,提出了加强地震科技工作中相关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具体措施和要求。2009年,除了要继续加强对已经实施的标准研究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之外,还要引导各研究所投入优势力量,积极开展预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

同志们,地震标准作为行业管理的手段,正在为防震减灾工作实现“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战略思路提供基本支撑和重要保证。结合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牢牢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带有超前性地做好标准化工作,任务是艰巨和崇高的。希望各位委员和专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地震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推进地震标准化科技创新,为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