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2集体3人获得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和先进个人表彰
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震人发〔2021〕26号),为选树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励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西藏2集体3人获得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和先进个人表彰: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办公室(机关党委)、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狮泉河地震台2个集体获得“防震减灾工作优秀奖”,晓英(西藏自治区地震局昌都地震台台长)、李伟(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阿里地区防震减灾中心主任、 二级调研员)、冯宏光(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办公室(机关党委)二级主任科员)3人获得“防震减灾工作先进个人”。
优秀奖: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办公室(机关党委)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地震高发区之一,平均每年3.0级以上地震就超过80次,同时西藏也是反分裂斗阵的前沿阵地,维稳任务重。作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的中心枢纽,局办公室始终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地震行业精神”,在“白加黑”“5+2”的工作中为西藏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人少任务重,工作兢兢业业
西藏局办公室人员最少时仅2人,最多时也仅6人,却承担着重要材料撰写、文件起草、会议筹办、机要、保密、档案、电子政务、信访、公务接待、信息报送、新闻发布、地震应急等工作。
一年收发各类文件超3000余份。全处人员每年需阅办、存档、起草各类文件超12000份次。
在做好政务保障的同时,繁重的维稳值班任务也是西藏局办公室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西藏局办公室实行全年24小时行政、维稳、机要、震情值班制度,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霜雨雪,无论酷暑寒冬,一旦收到取件通知、震情信息、维稳要求都立即投入工作;即使不值班的同志离开局机关15分钟的路程的距离都要向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汇报,确保能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成了西藏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通病,再加之高原缺氧,繁重的工作压力也让他们患上记忆力衰退等问题。
“震情第一”,缺氧不缺精神
西藏局办公室平均每年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呈送《震情简报》超80次,10年来先后6次被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评为“自治区党委信息报送先进集体”,共有9人次获得“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报送先进个人”。
面对地震,办公室全体同志始终坚持“震情第一”的原则,在应对2017年米林6.9级、2019年墨脱6.3级、2020年尼玛6.6级和2021年比如县发生6.1级地震等显著性地震事件时,连续加班超40个小时,无论再累坚持做到地震现场信息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整理、第一时间报送,与灾害抢时间,与死神赛跑,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能第一时间收到前线消息,做出决策。
西藏自治区地震数量的“多”,也造成了西藏地震局办公室全体人员睡眠时间的“少”。由于西藏地震大多发生在深夜,平均每周就有2个夜晚值班人员就要起床应急,最多的时候一个夜晚4个地震。但办公室全体成员从不畏惧,无论是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震情第一”的观念始终是他们坚守的最重要的准则。他们常说,面对大地震,早一秒钟把震情送到,或许就能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改革创新,打破瓶颈
近年来,为打破制约西藏防震减灾政务工作的瓶颈,办公室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8年,面对西藏地域广、交通不便的困难,局办公室在全区地震系统内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一举解决了局机关与各台站文件传输难的问题。在系统使用初期,由于公文阅办习惯的问题,许多年纪大的同事并不适应改变,办公室一方面积极整改干部职工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耐心帮助不适应的同事学习系统的使用,得到了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为了使电子政务系统能更好的服务西藏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结合2018年度局党组民主生活会意见建议,局办公室虚心接受,高度重视用户使用体验改进工作,与软件供应方连夜召开整改会议,当即整改7项存在的问题。
2019年,为进一步使政务保障工作与西藏防震减灾事业大发展相适应,局办公室开始探索全局工作任务精细化管理,将全局各部门年度工作要点进行细化,实施动态跟踪,做到有责任人、有落实情况。并且将所有工作完成情况按月进行打分,促进各部门间开展赶、学、比、超,对工作完成情况滞后的部门进行“倒排名”
2020年,办公室更是瞄准我局新闻宣传这一薄弱环节,首次召开全区防震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积极联系各级媒体,加大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在人民网、学习强国、应急管理报、西藏日报、非洲日报、西藏之声网、西藏商报、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刊登文章宣传西藏地震局各项工作,并多次被自治区网信办要求西藏全网转载,阅读量首次突破百万。
热情服务,解决难题
“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灵魂,做好“三服务”工作,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一直以来都是西藏局办公室的追求。
在日常工作中,办公室依托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用,帮助各部门整理、查阅文件档案,同时帮助各部门做好非电子档案的查阅工作。对于涉密文件的查阅,局办公室严格控制文件复印,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办公室的查阅数量,但本着“保守秘密、慎之又慎”的原则,在服务同事和保守秘密之间取得平衡。
做好信访工作也是办公室工作的重点事项。2018年以来,局办公室共接待处理各类信访案件4件,妥善处置3件,1件在办,其中2起案件为10年陈年案件。对于接待信访人员,局办公室坚持做到耐心、细心、周到,对于信访人员来电,始终要求24小时接听,对于暂时处理不了的案件,也要求主动与上访人员保持联系,严防上访人员再次上访、闹访。
虽然,西藏局办公室工作琐碎且平凡,但办公室全体人员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惧雪域高原的恶劣条件,始终细致周到、锐意改革。人员少他们就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任务重就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许多同事一年也不能与家人团聚几天,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西藏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的大树。
优秀奖: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狮泉河地震台
狮泉河地震台在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扶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认真抓好地震震情跟踪和应急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阿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条件艰苦,甘于坚守
狮泉河地震台建于2007年,位于西藏的西部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阿里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最西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寒冷多风,日照强烈,自然灾害多,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只有69毫米,气候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0.2℃,最低气温-46.0℃。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邻,东与东南同为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南和西南与尼泊尔、印度及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平均海拔4500m,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辖噶尔、革吉、札达、措勤、日土、改则、普兰7县。行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狮泉河镇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阿里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直接关系着西藏自治区的发展与进步。阿里地区地震台站稀少,是西藏地区甚至全国地震监测能力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狮泉河地震台开展测震、地磁、重力、形变等多项前兆观测,也负责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仪器的运维和看守,是国家测震台,地形变基本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地震台。台站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管理。现有在编人员2人,公益性岗位1人,共3个工作人员。
恪尽职守 扎实工作
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切实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并作为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地学界等各方面的作用,多学科、多途径探索,专群结合,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
做好震情值班和安全维稳工作。阿里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且地处边防地区,我台认真做好震情值班工作和安全维稳工作。务必使这些工作做到常态化,不能马虎。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狮泉河地震台深处西藏内部,当地群众以藏族同胞居多,全台自觉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政策。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才有各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兢兢业业 无私奉献
大力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每年5月12日和当地地震局联合在机关、学校和社区等做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当地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为灾害来临时知道要做提高自身防护避险意识。
做好日常仪器运维工作和日常数据处理工作,仪器的正常运维是提高数据高质量产出的前提,也是为了地震事业的科研工作得出的一份重要资料。数据的处理则是为了研究当地地质活动和规律,加强对地震的监测。
做好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狮泉河地震台是一个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站,观测项目现有测震、地磁、重力,所以在场地的环境技术要求方面要综合考虑,即要满足测震和重力观测的要求,也要达到地磁观测的规范。近年来随着地震监测任务增加,加之台站人员少、任务重、观测设施遭受自然灾害以及随着城市发展对台站通讯供电设施遭受人为破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保障台站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产出高质量地震监测数据,连续对地磁房及供电线路进行维修改造。
在业务上,全台职工刻苦钻研,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在基层单位的平凡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单位领导同事的认可。
先进个人:晓英
晓英,女,藏族,1988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自治区地震局昌都地震台台长。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她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经历,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平平凡凡的本职工作。然而,恰恰是这个平凡的工作彰显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扎根本职 默默耕耘
她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在父母的教导之下,她从小就是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因为从父辈的艰苦工作环境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韧劲干实事,对她的成长影响很大,也最为受用。
工作上,她本着尊重领导、团结同事、顾全大局、作风严谨、虚心好学、积极向上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不怕麻烦,不怕吃苦、虚心请教、主动学习、自我摸索和实践相结合自身优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本岗职责,明确工作的流程和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思想上,她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中央最新的决定和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 性格上,她认真、踏实、乐观、开朗,对待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她具有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先。
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曾先后在察隅地震台、拉萨地震台(学习三年)、昌都地震台工作过。不管在哪个台站工作,她负责的观测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每次评比各种观测手段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更多的是源于她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心和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公的使命感。在平凡的地震监测工作岗位上,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干出了令全区同行叹服的成绩。
舍小家 为大家 巾帼风采在基层绽放
三十多年来,绝大多数时间里,台站只有晓英一人留守,所以以台为家,克服种种困难,让青春与寂寞相伴,无怨无悔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她心里知道,这是地震台站工作的需要,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自己诺言的践行、是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定。因为台站工作就是坚守台站,台站的生活、工作环境很艰苦,这对她的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因长时间值班无法顾及家庭,婚姻出现问题最后离婚;孩子上学一直都是靠父母带大的;作为一个母亲我她没能时时陪伴孩子们成长,没能给孩子们一个健全的家庭而深感愧疚;作为一个女儿在父母年老体衰时,无法脱身尽孝道,甚为忧心。
近年来,晓英患上了十分严重的甲减疾病,发病时全身浮肿,严重时全身肌肉僵硬影响行动,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她坚守岗位带病坚持工作。她带领台站同事克服人员紧缺、工作任务重、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努力保持设备的高运行率和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昌都地震台的数据资料从无到有,从当初的不连续到现在的年运行率达99%以上,资料的可利用率得到大大提高。昌都台站连续12年获国家台网中心各项优秀奖。这些都是她和同事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时刻以“震情第一”做好震情跟踪监测,她为了获取异常现象产生的真实原因,经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赶往异常点进行跟踪调查,细致地开展调查分析,耐心地解答群众疑问,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服务大众 兢兢业业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对毗邻的昌都市产生较大影响;同年底,昌都市八宿县又持续发生了有感震群;以及2013年8月12日5时23分在昌都市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引起了许多群众的恐慌。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每天坚守岗位,不分昼夜,紧盯屏幕上的实时波形,及时分析地震并做好地震速报工作。同时,带领台站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玉树地震和八宿有感震群以及左贡地震的跟踪监视工作。面对每天不断的咨询电话,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答工作,正面引导、消除疑虑,及时安定了人心,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长期默默的坚守奉献和辛勤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曾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地震局先进工作者等。面对荣誉,她不骄不躁,无论什么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我只是台站集体中的一员,我只干了我应该干的,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台站全体人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长期不懈努力工作的结果。”
她始终贯彻落实“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防震减灾行业精神,为成为一名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是高原最美的格桑花。
先进个人:李伟
李伟,男,1975年6月出生,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1993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西藏阿里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地区防震减灾中心主任、二级调研员。
自2017年5月转岗阿里地区地震局主要负责人以来,在最艰苦的阿里,立足于“党建引领、业务立身”,统筹谋划,开拓创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冲在前面,干在实处,着力提升部门作为和职能作用,硬是将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无事可干”、“边缘化部门”、“闲职单位”的阿里地区地震局变成了领导高度评价、大家普遍认可的单位。
不惧苦和累的“拼命三郎”
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人类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面对阿里地区防震减灾服务半径大、工作基础薄弱、综合能力较弱尤其是地震局履行主业主责职能虚化、弱化、边缘化,社会认可程度低,现有人员不能独当一面,业务工作不会干、拿不下的窘状,他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战略新要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以及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重要工作部署和战略要求,从相关工作的空白点和零基础做起,坚持边学边干、边工作边摸索,不分上下班,没有节假日,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2017年形成了包括“3+1”工作体系与加强组织领导和其他方面的6大内容23个专项58项具体业务事项的业务工作计划,解决了地震局2007年成立以来没有完整、系统业务方案,工作开展没有方向的突出问题;制发《关于加强新建、改建、扩建一般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完善抗震设防要求审查监管制度,切实纠正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流于形式的乱象;起草《阿里地区本级防震减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会同地区财政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修改完善,提交行署专员办公会议研究后以地区财政局、地震局名义印发实施,切实解决本级财政预算的地震事业经费长期“沉睡”而无法规范有序使用问题;会同中国地震局地震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的专家,针对阿里地区7县27个乡镇的地震构造相关区域探查,东一程、西一程,深一脚、浅一脚,实地调查了解阿里辖区范围内的地震构造以及开展地震应急野外调查;带队深入气候等各方面条件最差的措勤、改则、革吉三县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进学校、到医院、看已建、查在建,白天赴实地,看现场,晚上翻档案,查资料,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即使在措勤县劳累过度、心脏剧痛难忍下,也是边服药边继续超负荷高强度不要命的工作,直至圆满完成任务……
勇于“攻”和“闯”的“排头兵”
“艰苦落后地区,防震减灾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我们要专业的做事,更要干好专业的事”。这是李伟的理念,也是他带领地区地震局工作的一贯主张。自打到地震局以后,他努力把地委、行署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快速转化为团结带领地区地震部门履行主业主责,大力提升地区地震局作为和履职能力的自觉行动,干部职工认为的“不可能”、“很难干”、“别人没干过”愣是被他的“攻难点”、“闯一闯”破解了。
每遇涉及到阿里辖区的震情,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第一时间向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所涉及的县人民政府报告和发送,迅速组织人员核查震情灾情,积极联系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甚至中国地震局相关监测预报工作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咨询、搜集阿里地区相关区域的地震相关产出和公共服务产品,及时为地委、行署防震减灾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他积极联系西藏自治区测绘局,争取阿里地区1:50000地形图及所辖7县行政区划图、卫星影像图,并投入近2万元,为7县37个乡镇印制行政区划图,切实解决震情速报缺乏行政区划图等基本资料的实际困难;他积极争取地委、行署工作支持,投入34.47万元配备了地震应急基本物资,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防范和物资准备;他拒绝照抄照搬,每年投入70余万元,结合阿里实际,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形式,搜集、整理,并针对阿里地区不同群体和对象编制、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并通过纯藏文版的“狮泉河畔”微信公众号面向阿里地区8万多农牧民手机用户进行广泛宣传;他带领阿里地区地震部门,先后投入220余万元建设面积800余平方米的阿里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他带领地区地震部门投入25.70万元,于2020年10月19日—11月18日,组织开展辐射阿里7个县21个乡镇(大部分都在海拔4300米以上)25所中小学校和6县医院以及萨嘎县中小学1200余师生、行程达4000余公里覆盖面积5万平方公里10800人次的大规模机动式远距离投放式的防震减灾流动科普宣传。
他善于学习,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围绕地区地震信息化建设,投入27.1万元建设阿里地区防震减灾信息网站。积极联系协调,将拟计划投资650万元的三维防震减灾智慧管理系统建设纳入阿里地区“十四五”时期智慧城乡发展规划,并主动联系防灾科技学院、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加强该系统的前期事项;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人工智慧机器人软件研发和设备购置以及流动科普互动展品配备;积极争取行署支持,率先在西藏7地市地震机构外聘2名专业技术人员;他积极争取80余万元的阿里地区地震部门机关食堂改造和近27万元的维稳及震情值班室资金也已到位。
他积极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开启寻求中国地震局及其科研机构、相关省市地震系统以及地震系统外专家教授援助支持之路。争取到中国地震局2019年支持市县防震减灾项目——阿里地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馆项目,争取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65万元的西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性研究课题研究项目和阿里首个强震动观测台仪器及李小军团队技术支持,协调对口援助的争取到河北省地震局价值102885元的个人应急装备和价值29.34万元的科普展览仪器与相关设备以及2019、2020两个年度共4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陕西省地震局4万元的个人应急装备援助和2019年1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他有着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坚定信心,有着把“?”拉直变成“!”的韧劲和恒心。面对地委、行署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他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热情高涨、孜孜不倦,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也写入了自身的工作当中,带领地区地震部门“真干苦干实干”,推动阿里地区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先进个人:冯宏光
冯宏光,男,汉族,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办公室机要岗位工作9年,并于2017年、2020年分别前往西藏尼玛县、谢通门县参与强基惠民驻村工作。在工作期间,不分昼夜及时处置事件,认真调研处理信访陈年案件,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探索开展督查督办工作,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面对西藏高寒、缺氧以及办公室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困难,他始终践行“老西藏精神”和“地震行业精神”,以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贯穿在每一项工作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雪域高原的防震减灾事业。
深夜里最繁忙的机要员
从2012年到2015年,西藏局办公室始终只有冯宏光1位机要员,每年要接收大量文件。由于西藏地震多、频次高、强度大,每年呈送处理《震情简报》均超过80期,并且大多是深夜。平均每周就有2个夜晚要起床应急,无论是滂沱大雨,还是刺骨寒风,他都要第一时间将震情信息呈送至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总值班室,长期24小时的机要值班以致于神经衰弱、长期失眠成为了他的“职业病”。由于当时西藏还没有建成区内统一的公文交换系统,为了让公文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冯宏光平均每年在并不大的拉萨市内要驾车行驶15000余公里。
用科技打通文件传输的难题
西藏幅员辽阔,各地市台站与局机关相隔最远的超1000公里,2018年以前西藏局文件传输严重滞后,许多文件还没有等台站收到就已经过了办理日期。
为打通这一制约西藏局政务工作的瓶颈,冯宏光主动挑起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资金困难、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积极主动与软件提供方议价,让软件价格从原来9.8万元降至5万元,再用节省出来的4.8万元采购服务器;另一方面他自学系统维护,在系统使用初期积极为各同事上门服务,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决不过夜,让西藏地震局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政务系统,一举疏通了公文流转的瓶颈。
探索督查督办的先行者
2019年,西藏防震减灾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西藏地震局办公室开始探索“项目任务精细化管理”,冯宏光针对各部门工作的不同情况进行细化,对各项目完成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并针对完成情况进行排序,促使各部门间形成“赶、学、比、超”的工作氛围。
在任务细化阶段,冯宏光走访各部门,认真研究项目细化程度,期间部分部门认为工作任务分解过于细致,执行起来略有困难,配合程度并不高。作为探索性尝试,一方面冯宏光奔走各部门开展解释和资料收集工作,另一方面对细化评分表反复修改,在不断的探索与试验下,细化评分的督察督办模式逐渐成为西藏地震局的工作制度之一。
用热忱的心化解十年信访积案
2018年,兼职信访工作的冯宏光接手了一件持续十年未解决的上访案件。面对这样一件陈年积案,冯宏光并没有选择推诿搪塞,主动挑起重担,从原始资料入手,走访当时的事件亲历人员,认真研究工伤理赔有关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让这件拖延了10年之久的信访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处理案件时,冯宏光耐心地与信访对象沟通需求,了解事实,同时与四川省地震局反复核实情况,用热忱与真心渐渐融化了上访人的内心芥蒂。面对并不熟悉的工伤保险条例,他反复走访西藏社保局、残联等相关单位,详细了解相关政策,调研类似案件处理方法。最终西藏地震局成功与上访人魏启华签订协议,通过冯宏光的努力,案件最终达到了单位无损失,上访人满意的双赢结果。
投身脱贫攻坚初心不改
2017年,根据西藏强基惠民驻村工作安排,冯宏光主动报名,前往海拔4800米的尼玛县甲谷乡曲米村开展驻村工作。曲米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全年集体可支配收入不足10万元,户均年生产经营性收入不足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元。冯宏光积极与内地科研单位联系,在当地尝试新型农作物种植方法,克服当地牧草种植期限短的难题,实现了5月播种11月收获,将原本3个月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至7个月,并积极向那曲市政府争取扶贫资金支持,购买牛羊,扩大群众增收致富途径。经过1年的驻村帮扶,全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11万元增加至50余万元,增幅达到355%。在此基础上,还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252.9万元,购置牦牛250余头,绵羊1300余只。
2020年,冯宏光又再次主动报名前往谢通门县达那普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原定的婚期,也因为驻村扶贫一拖再拖。驻村期间,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联系西藏自治区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关于西藏地震局第九批驻村工作队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贡献的故事,转变了以往“干的好说不好,干的多说的少”的局面。其中拉嘎村平菇种植的专题报道《高原脱贫“菇” 拓宽致富路》,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应急管理报、中国西藏之声网、中国西藏新闻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全网阅读量超100万次,社会反响热烈。聂布村油菜试验田的报道《聂布村的一块试验田》《“藏油三号”首次在谢通门县试种成功》被学习强国、中国西藏之声网、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日喀则人民日报、搜狐网等网站转载报道;布如村《脱贫攻坚后浪劲,地震青年寻初心》被中国地震局要闻和《应急管理报》转载获得地震系统广泛好评。
作为一名进藏青年,工作十年来,冯宏光克服思乡之苦、高原反应,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肩负起一名地震行业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地震行业精神,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西藏的防震减灾事业。2020年当他站上西藏自治区“时代新人说,决胜小康社会奋斗有我”演讲比赛台时,他向全区干部职工讲述了“小康社会守夜人——地震人”的坚守与初心,用一句“地震若有预报时,家祭无忘告乃翁”讲述了地震人的奋斗故事,诉说了地震行业的初心与奉献,收获了在场观众的掌声与热泪,斩获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