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举办防震减灾与“一带一路”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2017-10-11 10:40:34] |
[嘉 宾]咱们现在已经在数字化时代,2000年以后,我们参与援建的这些就是咱们看到“一带一路”公布的一部分,四个国家包括印尼、缅甸、老挝、巴基斯坦,从这些国家可以看到,尤其在巴基斯坦,从建设的角度来讲有一些困难。 刚才你提到问到困难,我举个例子,在2015年4月份尼泊尔地震以后,中国援助尼泊尔建一个台网,先有观测技术,才有后面的防灾减灾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我们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全球的六七千米的高峰有一半在尼泊尔,在一个细小条上占了全球一半的高海拔的地区都在那里。可以想象,我们正常人到四五千米以后的状态,何况我们勘查人员和建设人员,体力上的支出是我们在平原上难以想象的。尼泊尔的项目到明年年底才会正式安装,数据才能相互共享完成。 另外举一个例子是肯尼亚,我们在肯尼亚做一个公路的勘查,他们基本上每一次出国工作时,都是在国内备好帐篷。我们遇到的困难是人身所能承受的,不算问题。 目前从我们与境外合作的角度来讲,无论从制造技术还是地震技术的采集数据、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都是一流的,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地震观测台网,所以我们在几十年来的经验积累下,我们的观测经验、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动力学的认识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国家里面进行的经验分享方面。这仅仅说的是我们在监测台网先行的角度来讲的。 从防灾减灾来讲,观测只是一个了解它的基本背景的手段,我们将在深化防范灾害的认识和防灾技术方面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谢谢。[2017-10-11 10:40:36] |
[主持人]中国日报记者:能否举一些例子呢?[2017-10-11 10:40:32] |
[嘉 宾]我们非常欢迎“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参与,为提升区域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共同努力,其中有一类是已有合作的,双方希望在防灾减灾领域加强合作。另一类是和具有合作意向的国家开展合作,具体的项目是双方共同协商,合作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升双方的防灾减灾能力,是否有利于促进区域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一带一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建设。 因为“一带一路”国家数量非常多,各个国家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很多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灾害的情况都不一样,碰到的问题比较多,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各个国家问题不一样。[2017-10-11 10:40:34] |
[主持人]中国日报记者:我比较好奇的是咱们在“一带一路”合作过程当中,地震局选择国家项目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我看到很多国家的地震台的项目选择,希望介绍一下标准,以及目前在合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解决的?[2017-10-11 10:40:30] |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提问。[2017-10-11 10:40:28] |
[嘉 宾]第二部分是防震减灾“一带一路”合作现状。 截至目前,我局与“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订了22份合作协议或者备忘录,在地震监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一是帮助建设地震监测台网。截至目前,我局已为“一带一路”沿线的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4国建设了24个地震台站和5个数据中心,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2017年,我局全面启动援尼泊尔、老挝地震台网项目及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新增45个境外地震台站,既能服务当地防震减灾,又可以提高我国地震台网对全球地震的监测和速报能力。 二是推进震灾预防工作服务重大工程建设。确保“一带一路”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中国地震局先后为中缅油气管线、中亚油气管线、斯里兰卡科伦坡电视台、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柬埔寨达岱水电站等12个战略项目提供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 三是提供地震人道主义救援及应急能力建设援助。成立以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实施了7次地震救援行动,成功搜救出5名幸存者,为近5万灾民提供了医疗救助,获得了受援国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特别是2015年针对尼泊尔地震应急,第一时间联系外交部和有关国际组织,16小时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第一支到达灾区的经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成功救出生还者2名,有效救治灾民5603人次,开展医疗巡诊9763人次。 我局还积极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2012年以来,联合美国国际开发署共同资助了6次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亚太地区地震应急演练,来自44个国家的1300名官员和搜救队员参与演练,为提升区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项目也成为东亚峰会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例行成果。同时,派遣专家以测评导师或测评专家身份参加了新加坡、韩国、德国、西班牙等10个国家救援队的能力测评工作,并为来自新加坡、蒙古、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124名救援队员提供了应急救援培训。 四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技术培训、人员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地震基础研究能力。中蒙远东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项目是我局首次在境外开展的大规模系统野外科学工作。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大震活动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以探索大震孕育机理与活动规模为核心内容,与泰国、老挝、缅甸联合获得了对奠边府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数据,加深了对我国大陆地震孕育构造环境的认识。共为来自尼泊尔、越南、巴基斯坦、老挝等数十个国家的近300名人员提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培训。还主动派出专家赴马来西亚、肯尼亚开班授课。 下一步,地震部门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地震安全合作,切实提高共同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造福沿线人民提供重要保障。 下面还有一个小的PPT,大概四五页,我简单回顾一下,因为很多材料在背景材料里有。 这是一个“一带一路”沿线的地震震中分布,从1900年以来的,你们可以看到基本和“一带一路”路线重叠的。[2017-10-11 10:40:32] |
[嘉 宾]我的介绍情况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带一路”的地震安全情况。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倡议,开启了中国陆海内外联络、东西双向开放的新篇章,开辟了各国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前景,受到了各方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取得了举世瞩目重大成绩。 我们也应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部分国家存在着较高的地震安全风险。据统计,全球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恰恰与欧亚地震带相重叠,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不少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近年来,这些地区陆续发生了亚美尼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冲击。不仅如此,沿线不少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防震减灾基础能力薄弱,主要表现为地震监测能力弱、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低、应急救援能力差等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大量增加,地震安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为保障“一带一路”地震安全,中国地震局充分发挥行业特点,精心谋划,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广泛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开发、区域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区域内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应急救援联合行动机制建设等为主要抓手,积极提高区域地震灾害应对能力,保护我国地区的重大工程和人员安全。从地球科学的角度看,区域内很多灾害性地震构造都是跨国界的。通过联合攻关,研究和解决这些地震构造带相关的一些基础背景问题,反过来也会极大地帮助我们国家自己的防震减灾工作,并提高防震减灾科技话语权和领导权,开展防震减灾技术的境外推广、本地化转化、互访与交流等科技活动,将有效推动我国防震减灾相关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进程。[2017-10-11 10:40:30] |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2017年中国地震局例行新闻发布会。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部分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历史地震灾害严重。通过防震减灾国际合作提高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既照顾人民,又对“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的情况,今天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台长李丽向大家介绍防震减灾与“一带一路”,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王满达副司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2017-10-11 10:4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