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宜仁:第三次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提纲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18-11-26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作重要讲话。10月11日,黄明书记主持召开应急管理部第31次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10月13日,黄明书记主持召开应急管理部第32次党组(扩大)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2019年应急管理工作。10月11日下午,郑国光局长主持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安排专题学习研讨。昨天下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钟开斌教授作《应急管理与灾害防治》专题讲座,今天郑国光局长作了一个题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问题》报告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主题发言,深受教育和启发。下面我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谈谈贯彻落实的建议。

  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9项重点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情怀和执政理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也是指导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既要“学进去”“得其门而入”,更要“学出来”“悟其道而出”。

  (一)深刻领会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谋划,从治国理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野,深刻阐述防治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讲话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揭示了自然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使命担当、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对自然灾害防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作为一位从事防震减灾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二)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理清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在防治宗旨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防与救关系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平与战关系上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在根本防治方法上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从防治宗旨、“防与救”和“平与战”两大关系处理、防治方法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自然灾害防治理念新格局。

  “基本原则”又从格局到目标、从着力点到重点、从任务到动力、从国内到国际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在治理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在治理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着力点上“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治理重点上“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在治理动力上“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在国际治理上“坚持国际合作,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形成了一套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科学的战略布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的“九个坚持”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既相互融合又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防治灾害精神,体现了先进防治灾害思想,必将对自然灾害防治发挥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指导作用。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以预防为工作主线,以预警为业务基础、以预报为科研突破口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领会“九大重点工程”战略部署,系统谋划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新举措

  “九大重点工程”,是将“防”与“治”的辩证关系在应对从排查、修复、保护、提升、预警、监测、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等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了深刻剖析,是对防灾减灾理论体系的新的发展,也是对丰富现代生态文明观理解的新的升华,更是其十分鲜明的实践路径。“九大重点工程”包括一项源头治理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四项分类治理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四项基础工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三类工程,全面概括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重点任务,既落实了预防为主的源头治理思想,也体现了多灾种统筹治理的综合治理思想;既指明了灾害防治的各领域工作,也强调了灾害防治的基础能力建设。九大重点工程布局全面、针对性强,为今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认真分析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深入查找防震减灾工作的短板和不足,思考和谋划建立高效科学的防震减灾体系、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新举措。结合工作职能,要重点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上着力,同时积极协同有关部门统筹谋划“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其他重点工程,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二、关于地震局改革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体形势分析: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事业高度重视

  2.经济社会发展对抗震设防的需求日益增长

  3.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法治建设、财政投资、业务发展、科技创新等)

  挑战:

  1.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建设、人才培养等)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业务布局、事业单位改革)

  3.能力建设不适应(其中业务拓展是一个关键因素:从陆地到海洋、从传统业务到社会化服务、从粗放服务到精细服务等)

  (一)思想建设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当前必须着力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工作成效?

  一是维护核心。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

  二是坚定信念。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会不忘初心,在政治上不迷茫、思想上不偏向,淡泊名利,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三是牢记使命。要深刻理解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善谋敢为的责任感,积极投身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四是胸怀大局。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座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防震减灾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既要认识全局,更要找见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所处的经纬度,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带动全局。

  五是增强本领。自觉运用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提升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方法,善于化解矛盾,努力练就好本领,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六是锤炼作风。深入领会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锐意进取,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在这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中央已明确了中国地震局是应急管理部管理的事业单位,明确了“四个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监测预警业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等一批方案已审批通过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震害防御业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台网中心改革方案、机关服务中心改革方案、发展中心改革方案以及区域研究所改革方案正在报批中。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

  什么叫改革?在百度上搜索,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正确处理好改革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什么有益的事情也办不成。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2.正确处理好局与部的关系

  在这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中国地震局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改为应急管理部管理的事业局。机构改革后,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交办的有关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应急管理部的管理体系优势,在这个大平台上全面推动防灾减灾工作。

  3.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省级地震局实行由中国地震局与所在地省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应遵循在中国地震局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职责分工,落实好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要求。

  4.正确处理好地震科研与地震业务的关系

  科研与业务“两张皮”是阻碍科研发展的痼疾。科研单位不创新忙于业务,业务单位不顾及业务运行忙于研究,不统筹协调就不利于事业的整体发展。“前店后厂”模式有利于科研单位成果推广,也有利于业务单位的技术进步。

  5.正确处理好传统基础业务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

  地震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规避——降低——共担与转移是地震灾害防治工作链条。在链条中,一方面考虑到预报、预警、预防等基础业务,另一面考虑到社会化服务,如预警社会化服务、震防社会化服务等。

  6.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中既有监管又有服务,在新形势下,怎样正确认识、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是摆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监管是本质,服务是方式,方式植根于本质。监管和服务应有机结合起来,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充分发挥“实质审查”的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以及国务院印发的《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国发〔2016〕29号),将地震安全性评价转为涉及安全的强制性评估的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也由直接提供服务向加强监管转化,既要加强技术标准、技术审查等服务,同是要抓好涉及安全的强制性评估的监管,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二要明确改革任务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和中震党发[2017]64号文件。

  1.业务布局改革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和中震党发[2017]64号文件,继续深化好预报、预警、预防三大业务布局改革,系统推进好科研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2.事业单位改革

  (1)聚焦主业明确功能定位

  (2)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流程

  (3)健全制度完善内控机制

  这里强调两点:

  一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5号(2011年3月23日)。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

  二是全面推进财务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2018年9月1日)。

  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改革实施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自我完善和发展。各级党组(党委)要负好改革的领导责任,建立监督机制,突出督促问责。

  (2)加强科学统筹。要在改革中处理好各种关系,切实做好单位的稳定。在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对改革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狠抓工作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将“落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工作的“金句“。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

  1.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凝练

  (1)目前工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我局提出了四大工程项目。在应急管理部组织的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中提出了十八个二级项目。

  (2)设计原则

  ——坚持科学统筹(两个维度:九大重点工程和已申报项目)

  ——坚持需求牵引(面向防灾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预报、预警、预防等业务体系短板和不足)

  ——坚持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应用推广)

  (3)启动方案

  ——落实责任:发财司牵头统筹协调(总体进度安排、提出编制大纲总体要求、与发改委、财政部和应急管理部对接等等);监测司、震防司分别负责本领域业务指导(包括核心专家确定、提出编写内容基本要求、组织内部审核等);发展中心负责抓总落实(建立联络员制度、组织调研、负责集中编写、组织初审等);项目法人单位负责具体落实(编制工作计划、组织专家编写等)。

  ——实施计划:第一阶段,近期启动项目建议书编写计划。第一批重大项目意向有:一是目前已形成共识的四大专项,即地震风险源调查和隐患排查工程、地震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海洋地震监测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固工程等。二是围绕“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等战略部署,根据已向应急管理部申报的装备建设项目和组织各单位申报情况,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凝练,并组织科技攻关项目申报。第二阶段,压茬推进对外联系工作。加强与发改委和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对接,开展项目评估,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有关重大项目计划。

  2.加快推进中国地震给局新型智库建设

  建设中国地震局新型智库,建立健全中国地震局决策咨询制度,推动防震减灾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推进新时代地震科技强国建设和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力争到2020年,建设形成一个定位清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新型智库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智库专家队伍,建立一套集众思、善创新、强协作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政策储备、政策咨询和政策解读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为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1)成立中国地地震局智库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

  (2)建设信息化的智库管理服务平台。

  (3)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实行登记注册制管理,构建开放式的智库格局

  ——实行研究指南动态管理,形成灵活的政策研究机制

  ——提供高效的政策研究服务,形成便捷的信息沟通机制

  ——分类量化评分、积分,建立合理的评估激励机制

  三、近期重点工作安排

  (一)组织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二)启动重大项目凝练工作

  (三)协调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

  (四)推进局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机关服务中心、发展中心等事业单位改革等)

  (五)推进全面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召开财务管理座谈会、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等)

  (六)做好定点扶贫、援藏援疆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