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两项地震应急避险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发布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17-06-06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

5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和《医院地震紧急处置》两项国家标准,分别是我国首个指导中小学校和医院地震紧急避险和处置工作的公共服务类国家标准。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天津市地震局牵头,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按标准化工作流程制定完成,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我国是一个多震情国家,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公共场所安全(如校园安全、医院安全)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地震安全是公共场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有感地震和灾害性地震中,诸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往往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由于避险不当或紧急处置不当造成伤亡的现象,如使用避险方法不当、躲避位置不当、自救互救方法不当等。《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和《医院地震紧急处置》的出台,能为中小学校和医院提供地震避险或地震紧急处置工作的依据,促进中小学校和医院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保障迅速有序地进行震时避险、震后疏散及紧急处置,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次生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如学生、就医人员、教职工、工作人员等)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规定了中小学校地震避险准备、震时避险及震后疏散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中小学校的地震避险工作,其他学校或其他灾害的避险也可参照使用。该标准根据过往地震避险情况的调查分析,设计了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两个避险环节。震时避险的启动包括人工启动和仪器启动,是避险效果的关键环节;震时避险的方法按照建筑物性能划分:当建筑物抗震性能强时,震时一律引导就近躲藏;当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时,在一、二层的人员,震时引导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地方,在楼房二层以上人员仍然引导就近躲藏。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紧随主震的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的伤害,该标准根据“有序、安全、快速”的原则,对震后疏散的方法和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家标准《医院地震紧急处置》在总结医院地震紧急处置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要求,规定了医院地震紧急处置预案编制、宣传教育、设施设备管理等内容和要求,及震时避险、岗位处置、次生灾害源处置,震后疏散、紧急救援等方面的紧急处置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医院地震紧急处置工作,其他医疗机构也可参照使用。由于地震震级难以及时判断,该标准将震感作为判断指标,以“强烈震感”作为震时紧急处置启动信号,并给出强烈震感的判别特征。该标准明确正在手术的岗位处置要点是:暂停手术,采取措施防止次生伤害,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地震停止后继续实施手术。对于次生灾害源管理岗位处置,要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整体或区域性切断电源、气体等措施,采取补救措施,保证维持生命体征等特殊需要。

有关专家表示,地震避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任何一种避险方法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安全,只能是相对安全。地震避险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震背景资料、建筑(构)物的抗震能力、疏散通道、室外环境安全情况、人群特点,震时所处的位置,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有关专家表示,地震避险和地震紧急处置内容应当纳入学校和医院的地震应急预案,为学校和医院的震前震时震后行动提供依据和措施;同时,中小学校和医院作为标准实施的主体,应当加强标准的贯彻执行;就如何有效实施该标准提出以下建议:一要制定不同建筑物的地震避险方案、二要落实避险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标准的宣传监督。

GB/T 30353-2013《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标准,《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和《医院地震紧急处置》是在此标准基础上,针对中小学校和医院两种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制定的地震避险标准。该类标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举措,对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