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一号”地震监测卫星将于年底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星座)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的民用航天发展规划,是发展气象、资源、海洋与灾害、科学技术实验与技术试验五大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房屋抗震标准将根据技术提高修订。国务院新闻办就四川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与行业发展司、标准定额司司长陈重表示,随着技术、经济和测量水平的提高,房屋抗震标准也将进行相应的修订。 3、台军刊称解放军陆航使陆军获得立体作战能力。直升机独具的垂直起降能力与多元化的功能,对现代陆战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称,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发展至今,已初步具备“快速投送、精确打击、有效制空和适时保障”等4种能力。 4、国土资源航空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路断,桥断,通信中断。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000米高空拍摄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捕捉地震灾害的“指纹”。航空遥感飞机成为打破大地震造成信息封锁、监测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5、桂林无人机在抗震救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受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委托,桂林3名技术专家利用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圆满完成四川、甘肃重灾区的灾情勘探任务,用高科技手段为救灾工作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于29日晚乘飞机返回桂林。 6、中日专家研讨会:灾后重建有必要提高抗震基准。日本代表团团长浜田政则教授强调,灾后重建时,提高建筑本身的抗震标准很有必要,从设计、施工、监理到管理,都要下力气,确保制度得以遵守。 7、地震信息化的三大技术,四大方向。地震区划与震害防御的关键技术,考虑抗倒塌地震区划,必须首先发展高震级潜在震源区识别以及高震级地震年平均率评估技术,研究大地震近场衰减关系的确定技术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抗震设防标准等。 8、安慰地震幸存者需要的技巧。在安慰幸存者时,不要怕他们哭出来,也千万不要说“不要哭”之类的安慰语。在这样沉重的心理打击下,能流泪和哭泣是很好的积极应对,哭出来可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感,让他们的压力瞬间得到释放,或者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递张纸巾、拍拍他们的肩膀等。 9、尚无任何技术能同时预报地震时间和地点。至今,国内外主流地震学界坚持认为,临震预报“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院士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谈及地震预报何以这么难时,列出了三方面原因:前兆研究不易、同一地点两次地震的间隔时间比人的寿命还长、地震的发生环境过于复杂。 10、中国电信监控技术用于抗震,全球眼助救灾指挥。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近日将其实时网络监控产品“全球眼”安装到了四川重灾区彭州县的龙门山场镇,这是中国电信在全国首次将“全球眼”用于抗震抢险,为重灾区的灾情防控、应急抢险、治安管理及地方党政领导的抗震指挥提供了信息化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