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芦山地震一些疑问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往往会发出如下科学疑问: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吗?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地震可以预报吗?。
谁能预测地震
雅安地震发生后,民间地震预测者引人关注。
4月14日凌晨,名为"预报中心"的微博发布了云南地震预报信息,称预计在云南东北昭通(余震)、大理西南部和腾冲交界区域,72小时内将发生5级浅源地震。
4月17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与漾濞彝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0级的浅源地震,与预测地点相隔近200公里,该微博因此被称为"预言帝"。
由此,也有人质疑,此次地震,国家地震局为何没有在预测上有所作为?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能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这是全人类面临的科学难题",中国地震台地震预报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表示。
在他看来,大部分民间地震预测者并不是利用非常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测,且推测的范围较大,对时间、地点、震级的说法均不确切,有的说"三五天内",有的说"20天内",地点可能涵盖四川、云南、陕西等一大片地区。全世界4级以下的地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6级以上地震600多次。有的预测者发布多条预测信息,大多不准,"拿出来说的,只有准的那一次"。
陈会忠认为,如此预测相当于一种"术",就像古代的炼金术一样,虽然作为研究也能发展下去直至发展成为化学,但目前并不是科学,而是近乎"玄学"。地震预测科学目前没有重大突破,有人就转而相信"术士","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他说,天气预报通过卫星、雷达跟踪云团,描述天气的变化过程。如果人们也能像对待云团那样,时时刻刻跟踪地面以下地震孕育的过程,就能把临震预报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现在学界利用地震噪声或超低频电磁波跟踪地震,但这不仅意味着要布设相当密度的地震台,还涉及海量的工程计算,最终得到的图,很可能是10天之前的,还只是一小片地区的数据。
"这就像是拍CT了解病情,拍到了瞬间状态",陈会忠表示,但人出于健康考虑等原因,不可能每分钟都拍片子。这些年来专家大部分通过经验预报地震,然后进行会商,最好的时候能"说对"30%,最差的时候甚至是零。
地震预报现状是否和经费有关?陈会忠说,有经费的支持,路会走得快一点,却并不意味着科学上会有突破,但如果没有经费支持,情况会更糟糕。
2011年两会期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有一点是现在就可以预测的:就是如果不做地震预测研究,那就永远预测不了地震。"
对于目前民间的预测,陈会忠认为,有些人如果对自己的预测有信心,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程序,将信息报上来,中国地震局是接纳的,然后纳入会商,报告给政府,由政府确定是否发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也告诉本报记者,民间地震预测的一些方法和观察手段,专业部门可以参考,有的可以吸纳。"说实在的,目前从事地震研究的人,大部分也是1966年以后从各行各业转过来的,应该鼓励社会上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如果违背了法律法规上的发布规定,那又是另一回事。"
汶川之余震?
芦山地震自然让人想到2008年同样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在地图上看,芦山与汶川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在地质学上,两地都属于龙门山断裂带,这是夹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个地震多发带,长约500公里,汶川地处断裂带中段,而芦山位于断裂带南段。
那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这个问题还有争议,记者采访的国际专家大多倾向于认为这是余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但我们认为,此次发生在同一区域的地震仍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这是我们目前的判断。"
而中国地震局一些专家曾表示,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芦山地震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陈胜早对此表示,上述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通常从构造类型、震源机制、曲线分析等途径来判断主震和余震的关系,但科学界存在不同的判断标准,如果各自依据的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则介绍说,传统意义上认为,余震发生在主震破裂带周围,其频率根据"大森公式"随时间衰减,如果余震频率衰减到主震发生之前的水平,那么可以认为余震序列已经结束了。对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震前地震活动水平很低,有研究者推断其余震可能会长达上百年。
地震活跃期?
芦山地震除让人想到汶川地震外,还有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发生的大地震: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这些是否表明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震活跃期"尚有争论,还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频率比以前要高,说明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随机现象。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对"地震活跃期"的说法持谨慎态度。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就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专门探讨上述大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这篇文章颇能代表科学界的主流意见。
那为什么许多人有"地震活跃期"的感觉呢?这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是过去对地震了解不多,现在随着监测水平提高,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晓;第二是现代社会传媒日益发达,地震信息被迅速传播,相关讨论也更多,其中不免有夸大之辞在流传;第三,全球地震带人口越来越密集也是不争的事实,地震的破坏性也因而变大,更加引人关注。这些因素合力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我们正生活在"大地震时代"的印象。
预报可能性?
且不管"地震活跃期"是否存在,一些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有目共睹,那么对于这些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否可以预报呢?
现在科学界承认在地震预报上的能力有限。就在2012年年底,在曾受地震袭击的意大利拉奎拉,当地法院因提供地震信息失误判定6名科学家有罪。当今科学界的顶级社团和刊物--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自然》杂志相继发声为这些科学家辩护,理由之一就是当前的科学还没有办法准确预报地震。
那常说的地震预测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存在用词的细微差别,虽然把一次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诸要素都准确地预先报出来还无法实现,但是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等特点,预测某地在某段较长的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还是可以尝试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就在自身任务描述中说得很清楚: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测任务。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伊丽莎白·科克伦说:"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甚至也许永远无法做到,但对于生活在地震多发带的人们来说,应做好地震防范准备,提前制订好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