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加强防控大震巨灾风险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启示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22-01-15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一带突发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祁连山脉,人口密度较低。距离地震破裂带最近的乡镇为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和峨堡镇,极震区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青海省祁连县、大通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民乐县、山丹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张掖、武威、兰州等大中城市高层建筑居民震感强烈。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开展震后应急工作,地震现场工作队连夜奔赴灾区,基层灾情信息员及时上报信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相关研究项目也开展了大量的灾情获取和震情研判工作。1月11日,地震部门发布了地震烈度图。由于极震区附近人烟稀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相对较轻,但极震区附近高速铁路、公路交通系统等关键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一) “一带一路”地震安全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发震断裂距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和西气东输管道只有70千米左右。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经过的区域地震烈度达到了6度左右。初步估计,这些设施不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对运行造成了影响。应该看到,近两年来虽然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仍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咽喉的河西走廊发挥了关键作用。据有关报道,2021年我国西气东输突破千亿立方(主要通过河西走廊),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河西走廊是最关键的主干道)。在欧洲“气荒”严重冲击社会经济的同时,我国天然气供应得到保障,东部地区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西气东输管道发挥了关键作用。中欧班列的突出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供应链的连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所有这一切都凸显了“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河西走廊南侧的阿尔金地震带。该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震带之一。1920年~1934年祁连山断裂带曾连续发生强震,形成地震风暴。这组强震包括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27年古浪8.0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笔者称之为“丝路地震风暴”。这组强震的活动区域恰恰就是“一带一路”最关键的区域,阿尔金地震带是我国战略安全的关键区域之一。
  (二)坚持底线思维,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地震安全
  本次发生的青海门源6.9级地震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但其释放出的信息却应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笔者认为,应该站在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本着防控大震巨灾风险的底线思维,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西北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震研究工作。强化该区域的地震机构和研究力量,做好科研项目和能力建设布局,特别是针对阿尔金断裂带大地震活动规律、大地震风暴形成演化机理,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
  2.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完善该区域的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系统,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地震预警信息的应用。在提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的同时,加强与国铁集团、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的战略合作,保障国家经济动脉的震时安全处置和震后快速恢复运行。
  3.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包括加强河西走廊建设土层、城市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强震观测系统,为震后地震破坏快速评定、快速安置灾民、快速恢复,以及抗震设防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4.加强“一带一路”地区地震风险评估。做好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和老旧建构筑物抗震加固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建设工程规划选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做好高危险区异地搬迁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大地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5.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应急能力建设。应紧紧围绕大震巨灾,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该地区的大震巨灾情景构建工作。不仅要做好城乡地区的,更要做好西气东输、中欧班列相关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根据大震巨灾情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做好能力建设顶层设计。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巨灾应对能力建设,完善应急体系。
  6.做好“一带一路”科普教育。加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对大震巨灾的风险认知,提高各级领导防震减灾意识,使广大公众更好掌握地震风险防范技术和应急避险技能。提升沿线关键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大震巨灾后的快速恢复和连续运行能力。
  青海门源6.9级地震提醒我们,应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地震安全,进一步加强研判,扎扎实实做好应对大震巨灾防抗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作者:高孟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