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SI专访:科技进步保证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监测和应急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08-05-22
  • 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信息网电话连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

————————————————————————————————————

按:“十五”期间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完成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建设。该工程在这次地震的监测和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我们电话连线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副总工程师陈会忠研究员。

 

地震信息网:陈总,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刚刚415日通过了验收,请您谈谈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陈会忠:刚刚通过验收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这次8.0级地震速报、余震活动的监测、强地面运动观测、地震应急、地震信息发布和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震速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尽快地测定报出地震的“三要素”。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填补了我国一些省份内没有遥测地震台网的空白,全国31个省均建立了数字化大动态的现代化的遥测地震台网,而且全部仪器设备IP化,1000多个地震台实时的地震信号通过地震行业的信息网络汇集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这使我国对大地震速报能力大大提高。这次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局的台网,在3分钟就将地震的位置上到地震局内部的EQIM地震速报网上,青海等一批四川周边的地震台网也在数分钟之后将地震参数上网,全国各个区域地震台都在参与地震速报。由于有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建设基础,国家地震台网中心4分钟就测定出了这次地震的初步参数,约12分钟就确定了速报的地震参数,报告了上级。

这么快就作出了地震速报,是历次大地震少见的。这说明我国地震测定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国地震速报的要求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严格,地震的三个要素必须都要基本准确,据我所知美国是首先将计算机自动处理的结果公布,尽管比较快,但误差经常很大,往往要修订很多次,最后还是要人机结合来确定最后结果。

大地震速报是地震应急响应的基础,是救灾的开始,速报越快,就意味着可以越快抢救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速报就是生命。

2、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全国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了国家和31个省级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这是我国从“九五”开始到“十五”完成的新的技术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大地震以后,在人员还不可能或者是不能到达地震现场的时候,快速估计地震灾害情况,这叫地震快速评估,或称“盲估”。是在一个海量的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地震灾害的快速评估,这个数据库包括全国各地的地理、地质、经济、社会、人口、房屋建筑、交通、通信、民族、气候等等一列数据,再根据地震破坏的模型计算出来的,可以估算震中烈度、人员伤亡、建筑破坏状况、交通状况等一系列灾害,当然这种评估是初步的。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给出计算机辅助决策意见,包括需要救援的人员、医疗人员、救灾路线、需要救援物资等等。

这次8.0地震的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响应得非常快,在10多分钟就已经计算出结果,为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提供了这次特大地震应急响应的参考意见,在不知道地震现场的情况的状态下,在迅速投入救灾决策中发挥了作用,为以最快的速度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3、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全国布设了强地面运动台网,特别是在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密集布设了强震动台站,组成我国的数字强震动台网。强震动台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大地震进场的强震动数据,这是我国工程抗震的最重要的数据,对于制定我国房屋建筑抗震标准和抗震设防都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我国获得大地震震中近场的墙地面运动的数据极少,不得不引用国外的数据。

据我所知,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次大地震近场数据,由于震中汶川通信中断,目前还没有得到。在震中区通信比较好的地方已经获得300多个事件上千条强震动记录,已经得到数百Gal的加速度纪录。另外由于这次地震非常大,全国范围内有几百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强地面运动。这些宝贵的强地面运动,对我国震害防御一定会发挥重大作用。

4、信息高技术应用推进了地震观测网络现代化,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实施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使中国地震观测网络进入网络化。同时工程建立了地震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和服务。 

地震信息网:你认为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的水平如何?

陈会忠:汶川8.0级地震属于巨震,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巨大损失,我们深感痛心。地震观测第一作用就是为人民站岗放哨,监视地震活动和震情。第二个作用就是获取宝贵的对地球的观测数据,为地球科学的突破、发现、创新,特别是地震预报的突破提供连续的观测资料。当然还有很多其它作用。这次8.0级地震发生,对我们的观测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检验,从目前情况来看,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除震中区通信和地震台站受到破坏外,全国观测系统工作状态很好,特别是四川省地震观测网络和国家中心,也就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运行非常好。在监视8.0级地震的速报、地震活动、余震活动、地震应急方面,各个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地震观测系统是经得住考验的,是先进的。

地震信息网:你能比较一下唐山地震时的地震速报和应急能力吗?

陈会忠:我在前年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时,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唐山大地震速报的回忆文章,那时全国只有一个遥测地震台网,就是北京地震台网,这个台网要承担全国地震甚至全球地震速报,而且是模拟传输的,动态范围只有30db,当时记录全部限幅了,除了初动波,根本无法识别其他震相,台网中心是纸介质记录,速报处理是人工的,处理极其困难。由于台网东部的台站和经过唐山的通信线路震断,影响了数据传递,地震速报用了两个多小时,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回忆文章。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全国各个省都有数字地震台网,还有国家中心,数据在网络上传递,而且全国共享,从技术上就不可能出现唐山地震时,只有北京台网孤军奋战那样情况,再不会出现地震速报要两个小时的情况。这就是这次汶川地震速报只用了11分钟的技术基础。可以说地震速报能力有了巨变,不可同日而语。

“九五”之前,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只能给政府地震参数,政府拿到这个参数不知道灾害到底有多大,“九五”和“十五”,我们建立了全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大地震发生后,它可以立即进行灾害快速评估和计算机辅助决策,尽管和实际灾害会有差距,但是这对政府的应急行动和应急预案启动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地震部门主要就是要做好地震速报和应急指挥的灾害快速评估和计算机辅助决策。就是要快、要准确,这样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救灾,挽救生命。

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早一分钟就可以早一分钟行动,就可以抢救更多的生命。

地震信息网:刚才你谈到了地震科技人员的职责,请您谈谈您的感受?

陈会忠:我在地震系统工作40多年了,先后在三个研究所和单位从事地震观测和地震信息技术工作,我深深地感到地震工作者的职责,那就是为人民站岗放哨。由于大地震发生具有突发性,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监测科技人员,24小时坚守在深山和偏远地震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地观测地球活动。很多地震台网的同志们整月整年处在紧张状态,一听到地震触发的报警,立即就跳起来,处理地震,速报地震。特别是大地震速报,精神极度紧张。这次大地震发生时,四川地震台网和地震信息中心的同志们,实际是全四川地震局的同志们,在剧烈的震动中,他们没有想到逃生,而是坚守岗位,在全国最先,并且只用了3分多钟就将地震位置测定出来,报送到地震速报网上,为这次地震的速报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其实全国地震工作者都是在这样工作。“地震就是命令”,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地震工作者立刻舍家弃子,奔向岗位,奔向地震现场。这就是地震科技人员的职责所在!大地震发生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任何闲暇,去了解灾区地震台同志们的安危。这就是地震工作者,这就是地震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