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城市的社区建设与防震减灾

  • 发布人:
  • 发布日期:2006-07-09
  • 新闻来源:西藏地震信息网

济 刚

    关于社区的概念
  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城市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的改革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求。建设和完善城市社区,就是城市管理在深化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
  建设社区,是为了解决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要考虑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纠纷;在社会层面上有效地承接那些在改革中由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分离出来的服务职能;适应对不断加大的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的深入,尽快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北京市曾于1998年、1999年和2001年6月召开三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理清城市管理体制中社区层面的管理体制。北京正在建立和形成与区、街体制相配套的社区管理模式。市和区级政府作为城市政权构架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和群众性工作全面负责。而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层面和重要依托,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社会基础与服务对象。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事业。在社区这一层面上,主要是逐步建立起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的社区组织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和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实际上,社区是区域成员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主要就是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要健全社区的治保组织、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还要探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协商协调。 
  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组织要能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社区居民,通过民主自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内部的事。民主自治的核心是“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要在社区内普遍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社区建设与防震应急
  防震减灾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充分考虑到人的生命安全。在这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非常重要。
  1、 社区要有合理的避险路线和避难场所。城市人口密度大,而社区作为人的居住聚集区域,其人口密度又是最大的。遇到象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要解决好的是人员的紧急救助和疏散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必须考虑地震发生时社区人群紧急疏散和避险的需要,预留通道和一定数量的绿地、广场和空地。并且要划定地震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平时是社区良好环境的组成部分和居民休闲场所,紧急时作为人群的疏散地。这些场所可以设置一些特殊设施,在紧急时才启用,如在绿地适当的地方预先设置排污管道,可以搭建临时厕所;设置搭建帐篷的空地与底脚平台等,以充分考虑到社区人群在露天生活若干天的需要。
  2、 社区要有自救互救队伍。社区组织的一项内容是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在震灾发生时,能发挥有效的自救与互救的作用。
  在破坏性地震到来时,政府组织的救援活动总是滞后于居民的自救和互救的。大量救助生命的活动,在专业救援队到来之前就展开了,社区的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震后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参与抢救,这样可以使许多人劫后逃生。社区中的居民,有责任和义务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救助组织或队伍。这应该在建设社区时作为要求和规定,向居民做宣传,使社区居民能够正确理解并积极支持。
  3、 社区要考虑储备必需的一些救助工具和物资食品。社区的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后,要在居民区内配备必要的防灾、救护工具设备。这些设备或保存在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在社区专门设立的地方保管,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供社区居民应急避险使用。救助工具的存放和使用要方便社区救援队伍的使用与管理,应急物资和食品的管理要有一套平时使用的管理办法。
  4、社区要组织适当的防灾演练,掌握必要的救灾技术。这种演练是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是所在街道和社区内各驻区单位参加的。这体现了紧急情况下的属地管理原则。今年5月,北京西城新街口街道办事处组织了防灾演习,包括医疗救护、工程抢险、消防灭火和群众自救互救技术的演练。这种最基层的应急演习是非常必要和有实际意义的。
  不仅要组织演练,还要有经常性的学习救助知识的场所。在日本,象京都等许多城市都有“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普通市民可以去那里,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救助伤员的各项技术。北京在香山建了一个“防震减灾教育中心”,可以开展一些减灾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防局在大兴区有一个“市民防灾训练馆”,可以搞一些训练。城市减灾教育基地的建立,会帮助市民增强减灾防灾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已经在逐步建立处置紧急事物的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按照《人民防空法》和《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北京市在应急工作中正在构筑应急情况下的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市一级建有设施抢险、通讯保障、人员抢救、医疗救护及防疫、交通运输、救灾物资、灾民疏散安置、物资供应、供电保障、应急供水、治安保卫、消防、文物保护、震情监视等十余支专业队伍。区一级建立有抢险抢修、防化防疫、医疗救护、通信保障、交通运输、治安消防和交通管制等七种以上的专业队。
  社区是市、区两级政府的直接服务对象。侧重于建立居民志愿者组织的救援队,志愿者救援队和市、区救援队伍相配合,通过有效的工作,在灾后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的伤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的救援队伍,是防灾工作中的基础单元。
  城市大动脉的保障与恢复,主要依靠市、区两级政府组织的队伍和他们有效、及时的工作,而救助生命则大量要靠社区志愿者在灾后短暂时间内的努力。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社区志愿者的防灾组织与训练,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使社区居民掌握一些救援技巧和本领,以达到在地震等灾害发生之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
  防震减灾,必须要重视社区,从基层做起。